首先,短期暴涨暴跌之下,表面还是情绪使然。众所周知,短期市场的表现往往是看情绪的。比如此前日本央行加息之前就因为加息预期迎来一波重挫,但市场情绪似乎没有那么悲观。而随着日本加息的落地以及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升温下,叠加中东局势的不稳以及美国衰退预期,市场情绪开始发酵。于是,一场高位资金的出逃成为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;而与暴跌相对应的,持续下跌之后市场情绪风险释放,短期自救资金、抄底以及炒作资金又会回流市场,往往造成短期的大幅反弹;
当上皇帝的武则天,未当上皇帝的韦皇后,想当皇太女的安乐公主,势倾天下的太平公主,“皇家秘书”上官婉儿。
▲ 武则天
她们都可算是大唐巾帼时代里的“主角”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配角,她们记载不多,知名度不高,但在当年也是颇具影响力的人物。她们的身份大致有两类:
第一类是女官得势。
武则天时代,受器重的女官可以起草制书参与朝政,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上官婉儿。她们的权力并非局限在后宫。武则天任用女性,不仅因为她自己是女性,所以让女性当秘书更方便,我想更有一个原因是,她当了近三十年的皇后,接触过很多内外命妇。
▲ 韦皇后
武则天知道她们中有些人很有才华,只是被困在了某某人的妻子、母亲、女儿这样的身份里。
她称帝后,虽然不能在朝廷大规模任用女官,彻底打开女性上升通道。确切地说,在那个时代也不可能做到这些。武则天至少能给她们一些施展才华的机会。到了中宗时代,得势的女官、妃嫔在宫外有宅子,能出入宫禁,还会“广纳货赂,别降墨敕”。
韦皇后亦曾以女性为内将军,或许在客观上是一种将女性从文官引入武官领域的尝试。
▲ 上官婉儿
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人物不在这第一类中,而在第二类里。
第二类是“主角”们的亲属与亲信。当然,这第一类里得势的女官、女僚,大概率也是某个主角的亲信,所以这两类是有重合的。而这个分类肯定也有欠缺,所以欢迎大家补充纠正。
“巾帼时代”中的三位配角便是我们的主角,即韦皇后的两个妹妹和乳母。她们的记载不多,笔者水平有限,又喜欢跑题,所以会用很多篇幅去讲故事背景和枝枝蔓蔓,希望大家见谅。
韦皇后出身京兆韦氏,父亲叫韦玄贞,母亲姓崔。韦后的弟弟妹妹很多,应该不是全部和她同母。她有四个弟弟,韦洵、韦洞、韦批,还有至少十个姐妹。
但有史书或墓志铭记载的就四个。第一个,《新唐书》说是韦后的“大妹”,被封为郕国夫人。
第二个,《新唐书》说是韦后的“仲妹”,被封为崇国夫人。《旧唐书》旧唐书称其为“七姨”,似乎是排行第七。
还有一位其墓志铭记载为韦玄贞第八女,六岁夭折,被追赠为韦城县主;
最后一位是其墓志铭记载为韦玄贞第十一女,四岁夭折,被追赠为卫南县主。
这些国夫人、县主的名号,都是韦皇后得势后,皇帝为她们追封的。
我们可以看到,韦后这四个有记录的妹妹里,有两个早年天折,还有两个活到了成年。韦后还有一个乳母王氏。史书对其记载也很简略,庶人(即韦皇后)微时,乳母王氏特封莒国夫人。
今天我们要讲的便是韦后那两个有记载的活到成年的妹妹和乳母:郕国夫人韦氏、崇国夫人韦氏,和莒国夫人王氏。
韦后的妹妹们出生在高宗朝。原本她们只是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儿,家族门第虽高,但父亲的官职并不显赫。一般情况下,她们的命运大概是在适婚年龄与门当户对的人结婚,持家生育。
若丈夫官运亨通,她们或许能得个夫人头衔;也可能会嫁给皇室成员,就像历史先让她们的姐姐韦氏登上了舞台,成为了李显的第二任妻子。在此期间,乳母王氏应该一直跟在韦氏身边。当时的皇帝是唐高宗,皇后是武则天,李显是皇太子,韦氏是太子妃。
韦氏一共生下了一子四女:李重照(后避武则天之讳改为李重润)、永寿公主、长宁公主、永泰公主李仙蕙,安乐公主李裹儿,公主的排行不确定,但能确定安乐公主最小。
在韦氏的儿子李重照出生之前,李显已经有了一个儿子李重福。这里要解释一下,《旧唐书》说重照是长子,重福排第二。
可是根据重照的出生时间和重福的去世年纪推算,重照应该比重福要小两岁。
不管怎么说,重照作为嫡长子,出生意义更为重大。比如作为爷爷的唐高宗就非常开心,不仅在重照满月的时候大赦,改元大赦三日,还表示要立他为皇太孙,给他开府置僚属。
吏部侍郎王方庆劝说:“按周礼有嫡子无嫡孙,汉魏以来,皇太子在位,不立太孙,但封王耳。”这里“嫡子”、“嫡孙”特指继承家业的儿子孙子,即太子太孙。意思是:你立了太子了,就不要立太孙了。
皇太孙是做什么的?是皇太子死了,你想让太子的儿子当接班人才立的嘛?有太子又立太孙,这么做没有先例。
唐高宗听后,直接表示:我来开这个先例可以吗?王方庆对此只能表示同意。于是,太孙就这么立了。
高宗立太孙这个行为,当然不只是出于对这个孙子的喜爱,肯定还有政治意义。而对于韦氏来说,子女的出生让她坐稳了太子妃之位,皇后之路似乎也十分通畅。我们的三个主角作为韦后的亲属与亲信,未来似乎会更加光明。
谁也没想到,韦后的皇后之路无比曲折,连带着韦家的命运也在短暂的升起后,重重摔落。
弘道元年(683年),唐高宗驾崩,留下遗诏:“太子柩前即位,军国大事有不决者,兼取天后进止。”
在之后的权力交接中,宰相裴炎表示:太子即位之前的那段时间,不适合直接处理朝政,那些紧急重要的事情,就先交给天后处理吧。
等到李显正式即位,他开始迫切地想要重用自己人。他把原本担任参军的岳父韦玄贞,封为刺史,很快又打算让他当侍中。侍中就相当于宰相了,哪怕他韦玄贞是皇后的父亲,这种升迁速度也太不合理了。
不仅如此,李显还要让自己乳母的儿子担任五品官,是他自己的乳母何氏,不是韦后的乳母王氏。
中书令裴炎当即反对。争执之下,李显直接抛下一句:“我以天下与韦玄贞,何不可?而惜侍中邪!”
结果,就是这样一句明显任性的话,让武则天有了理由,把这个儿子废为庐陵王,赶到外地(均州、房州)去了。韦后的儿子李重照也被废为庶人,囚禁了起来。关于他是被囚禁在宫中,还是随父母去外地,一直有争议。
相比从前的富贵生活,被赶出京城的李显和韦后十分狼狈。比如,大家都知道的安乐公主就是韦后去房州的路上生下的。当时,李显只能脱下自己的衣服来裹住这个小婴儿,所以安乐公主的小名便是“裹儿”。
▲ 安乐公主 裹儿
明代、清代编的地方志中还记载,韦后在房州生下过一个小儿子。孩子没过多久就去世了,还写了这个孩子的墓穴“奇景”。我们无法判断这个是否为真,能确定的是,被废后的李显精神状态一直不稳定。
一听说母亲武则天派使者过来,他就要闹自杀,每次都是妻子给他劝住了。这样压抑的日子过了许多年,李显与韦后的女儿永寿公主结了婚。具体结婚时间已不可知,但婚后不久她就去世了,没能等到跟着父母回京城的那一天。
大家应该理解,为什么李显第二次当皇帝时,对韦后那么信任纵容,因为他们共同经历了绝望、恐惧与悲痛。他对妻子有感激,也有愧疚。在这段时间中,王氏作为乳母,应该是一直陪在韦后身边的。
虽然我们不知道王氏做过什么,但笔者猜测,这个时候陪伴就是一种支持。
当我们把视角转向韦玄贞一家,会看到更大的惨烈与悲痛。李显被废为庐陵王后,韦玄贞连带着家人,都被流放到钦州了。
韦家的厄运可不止被流放这么简单。在被流放的当年,韦玄贞就去世了,留下妻子崔氏照看儿女们。此时,儿女们年纪都不大,长子韦泡也不到二十岁。
钦州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宁承基兄弟(新旧《唐书》记载为“宁承兄弟”),想要强娶韦家的女儿,被崔氏拒绝了。宁承基兄弟直接把崔氏杀了(新旧《唐书》说韦家的四个儿子也死在容州,《资治通鉴》更直白地说他们是“一同被杀害”的,《资治通鉴》这一段主要依照《实录》的说法,同时参考了很多书,《资治通鉴考异》还直接把唐代小说《朝野载》里关于这件事的内容贴上来做参考了,《朝野载》就更夸张说韦玄贞夫妇都是被宁氏首领杀害的,女儿还被抢走了)。前面说了正史和小说里的记载,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争议点。
在韦家几个儿子(也就是韦后的弟弟们)的墓志铭里,关于他们结局的描述似乎和史书不太一样。就拿长子韦泡的墓志铭来说,里面记载父亲韦玄贞之死是“寻遇飞祸于岭外”,而记载韦泡结局的部分,似乎又在暗示他是在钦州被武则天派人杀害或赐死的。
难道,杀害韦家人的不仅有宁承基兄弟,还有武则天的授意,或是另有隐情?
而我们能确定的是,韦家这边只有两个女儿逃过一劫。日后,唐中宗还回到了京城。她们便是我们的两位主角,日后的成国夫人和崇国夫人。
至于其他女儿们的情况如何,是此次事件遇害了,还是之前天折了或结婚了,就不得而知了。而韦后那边得知此事后,悲愤不已,却也无计可施。她和李显被“制约甚急”,哪怕受了刺史的照顾,韦后能为娘家做的实在不多。
后来大家也都知道了,李显被武则天接回京城,第二次当了太子。韦后也第二次成为太子妃。此时,王氏又成了太子妃的乳母。
而韦后的两个妹妹应该已经回到了京城。我们的三位主角都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。为什么说是相对稳定呢?
因为她们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,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系于东宫。而东宫的处境并不安全。李显和韦后的儿子李重润(原名李重照)和女儿李仙蕙,还有女婿武延基,因为私底下议论武则天的男宠二张兄弟,被武则天迁怒,结果都丢了性命。
李仙蕙当年还怀着身孕,因承受不了哥哥和丈夫的惨死,很快也难产而死。何其惨烈!
三年多以后,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发动神龙政变,李显被提前送上了皇帝之位,是为唐中宗。唐中宗与韦皇后环顾四周,发现自己的亲人已经凋零了一大半。
他们不仅对去世的亲人不吝哀荣,对在世的亲人更是十分纵容。这里当然有当前的政治考量与当权者的性格原因,但也是出于一种补偿心态。
先说他们对逝者的追思:唐中宗为去世的子女追赠太、公主,为岳父韦玄贞追赠太师、雍州牧、益州大都督、上洛郡王。
那么故去的岳母崔氏,自然也就是郡王妃了。当时有大臣反对说,一般追赠皇后的父母,封国公国夫人就行了,异姓怎么能封王呢?
当年武则天当皇后时,其父倒是被追赠为太原王了,但武则天后来称帝了呀!殷鉴不远,难道现在要效仿吗?
然而中宗不听,之后还更进一步,为韦玄贞加赠豐王,谥号文献。韦皇后故去的弟弟妹妹们,也基本被追封为郡王县主了,还安排了冥婚。当韦后故去家人的灵柩被运回京城时,“帝与后登长乐宫望而哭。”
唐中宗还命令,州都督周仁轨率两万大军,征讨宁承基兄弟,为皇后的家人报仇。当时宁承基逃到海上,周仁轨领兵追上去,不仅消灭了宁承基的部众,还将他的头带去崔氏墓前祭奠。唐中宗非常高兴,加封周仁轨为镇国大将军、充五府大使,赐爵汝南郡公。
韦皇后隔着帘子向周仁轨下拜,并且以父事之。笔者觉着,韦后隔帘拜谢的这一举动,如果能搬上银幕,定能增加这个人物的立体度,也是演员的演技高光时刻。接下来我们看看,主角都迎来了怎样的人生?
韦皇后那两个当年逃出来的妹妹,就是在此时,被封为了郕国夫人和崇国夫人。郕国夫人的丈夫叫陆颂。陆颂因皇后妹夫的身份,官运亨通,做到了左金吾大将军、国子祭酒,获封陈国公。
看到这里,大家会不会有疑问:妻子,是郕国夫人。为何陆颂是陈国公?会不会是陆颂的妻子和郕国夫人并非同一人,只是她们俩都是韦后的妹妹呢?
这种可能性不大。因为《通典》中明确记载:“皇后陆氏妹郕国夫人,李氏妹崇国夫人。”可以确认陆颂的妻子就是郕国夫人。
历史上,郕国夫人和丈夫不同封的情况并非没有。武则天的父母就是如此。
让我们再看郕国夫人,她的封号是因为皇后之妹的身份而获得的,并非靠丈夫而封。
所以,她和丈夫不同封也就说得通了。说回主线。韦皇后对妹妹一家很照顾。
她和唐中宗在景龙二年(708 年),还去陆颂家做过客。景龙三年(709 年),陆颂去世了。葬礼办得很隆重。
考虑到景龙四年(710 年)发生的事,陆颂也算躲过了一场清算。至少陆颂在生命的最后几年,不仅活得比较滋润,连带着他的亲戚也沾了不少光。举个例子,当时有个官员叫韦元旦。
别看他姓韦,其实他和韦皇后并非近亲,倒是和武则天晚年的男宠张易之有姻属关系。神龙政变中,张易之被杀了,韦元旦也被贬官了。可他还有个身份,是陆颂的外甥。
所以韦元旦凭着“皇后的妹妹的丈夫的外甥”这层关系,又升上来了。
皇后的另一个妹妹崇国夫人,一开始嫁给了将军冯太和。崇国夫人因为皇后姐姐的关系,权倾人主,富贵非常。
崇国夫人有个特点,她对枕头有特殊的偏好和研究。“豹头枕辟邪,白泽枕辟魅,伏熊枕宜男。”好家伙,都整出一套理论了。
按理说,崇国夫人权倾人主,她的丈夫冯太和也能夫以妻荣。问题是冯太和比陆颂还短命,去世的时间具体就不可考了。
之后,崇国夫人与嗣虢王李邕结婚。嗣王是王爵的一种,低于亲王,高于郡王。对唐中宗与韦皇后来说,安排这场婚事,既是给妹妹找个好归宿,也是拉拢嗣虢王李邕。
景龙四年,李邕被册封为汴王,又升了一级。崇国夫人与其他得势得宠的内外命妇,树用亲信,卖官爵。因为卖官卖得太多,导致政出多门,迁除甚众。
自宰相至于内外员外官及左右台御史,人员直接爆满,甚至比原本的人数多了十倍以上,想办公都挤不到位置。故时人谓之“三无坐处”,谓宰相、御史及员外官也。
两个国夫人,虽然没有像当时的安乐公主那样“侯王柄臣多出其门”,或太平公主在睿宗朝那样“宰相七人,五出主门下”,但也是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。
当时有个叫姚绍之的酷吏,因为犯了贪污罪被判处死刑,是郕国夫人或崇国夫人出面“保奏”了他,让他捡了一条命,死罪改为贬官去外地了。为什么这两个国夫人,都会卖官爵,干预司法呢。
首先,她们中有的“暴发户”乍富,有的野心勃勃,加上皇帝的纵容(毕竟唐中宗也没少享乐),很容易走上卖官敛财、培植势力的道路。
当时肯定也存在明明有条件,却不渴望权力,不卖官敛财的女性,只是她们不高调,记载更少。而且,我们也知道不良风气一旦形成,会愈演愈烈。历史上有很多例子,在极短的时间内崛起,缺少约束,于是敛财、揽权、享乐一样都不落下。
这次崛起的不仅有韦后和她的家族,还有一大批内外命妇、官宦等等。其次,对于当时渴望权力、想要参政的女性来说,即便武则天在先,即便靠近权力中心,即便中宗纵容,即便太后/皇后有垂帘先例,她们也很难通过正常渠道获取权力,很难稳定施政。权力的大门只开了一条缝,她们没有办法堂堂正正走进去:不能继承皇位,不能在朝做官,不被世俗接受,几乎只能通过不正常的方式获得权力。
这种方式必然会破坏正常秩序,史书也会把这一段作为女性乱政的典型。可以说,人物和时代的局限性都在这里体现了。接下来,我们说说韦后的乳母王氏。
她在中宗朝会有怎样的经历呢?这就要从一个叫窦怀贞的大臣说起。窦怀贞虽然名声很差,但我们用现在的眼光看,这人其实还不错:工作清廉,生活俭朴,俸禄都拿去周济亲戚,这么多年也没啥积蓄。
但是呢,他当下所处的政坛暗流涌动,很多大臣不得不站队,而窦怀贞本来就性格谄媚,喜欢结交权贵,这不就巴结上韦皇后了嘛。为了避讳韦皇后父亲韦玄贞的名讳,窦怀贞改名从一。《新唐书》说他是表字为从一,那么他之后就是称字不称名了。
那么以下这段故事呢,《新旧唐书》、《太平御览》、《大唐新语》都有记载,内容差不多,但是都没有《资治通鉴》那么生动,所以这里讲的是《资治通鉴》的版本。
但是都没有《资治通鉴》那么生动,所以这里讲的是《资治通鉴》的版本。景龙二年除夕,唐中宗晚上宴请进宫的大臣,窦怀贞也在列。酒足饭饱之际,中宗对窦怀贞说:“听说你丧妻很久了,我正很为你忧心呢。今天是除夕,我来做媒,你就直接拜堂吧。”
窦怀贞唯唯诺诺。紧接着,中宗为他安排的妻子就出场了:“内侍引烛笼步障,金缕罗扇自西廊而上。扇后有人衣礼衣花钗,令与窦怀贞对坐。
上“命窦怀贞诵《却扇诗》数首。”
念却扇诗是为了让人放下扇子,露出新娘面容,类似于掀盖头。氛围都到这儿了。
“扇却去花易服而出,徐视之,乃皇后老乳母王氏。”
想象一下窦怀贞的心情:惶恐、惊讶、得意、羞涩、疑惑,最后是喜悦淹没了一切,毕竟新娘可是皇后的乳母。唐中宗与侍臣则哈哈大笑,将王氏封为莒国夫人,“玉成其美”。
若将上述记载,结合《太平御览》里对王氏面貌难看、齿发脱落的描述一并考量,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,唐中宗此举是否是出于戏弄之心?答案是否定的。唐中宗及韦皇后此举旨在拉拢窦怀贞,同时也是为了给王氏一个在当时看来更加体面的身份。
若论年龄,王氏年长,但窦怀贞亦非少年。二人年龄史书中均无 明确记载。我们不妨作极端推算:王氏年纪再大,也不过六十余岁; 而窦怀贞的父亲即使四五十岁才生下他,那他也有六十多岁了。
至于王氏的外貌,新旧《唐书》与《资治通鉴》中并无记载。当然,这可以用正史惜墨如金来解释。唐代小说《大唐新语》对此事也有记载,但也未提及王氏容貌。
那么,我们为何会觉得这场婚礼荒唐可笑,甚至怀疑皇帝有意整人呢?
这是因为我们潜意识中认为,古代皇帝为臣下赐婚,新娘定然是年轻貌美的女子。再者,窦怀贞为人谄媚,又站错队,后世小说乃至史书也多用调侃或讽刺的笔调来描述他这场婚姻。
总而言之,这场婚姻并非营销号所言的,中年宰相为试图含泪迎娶皇后老奶妈。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联姻。只不过,新娘年长,新郎可能更年长。在当时,此类政治婚姻并不罕见。 。
婚后的窦怀贞志得意满,当时人们习惯称呼乳母的丈夫为“阿㸙”,他上表就自称为“翊圣皇后阿㸙”。这种姿态不论放在哪个年代,都显得过于招摇。于是,人们称他为 “国㸙”,并非尊称,而是赤裸裸的讽刺。
对此,窦怀贞毫不在意,并以此自鸣得意。我们可以想象,窦怀贞虽然家境贫寒,但一定会尽全力供养王氏, 窦家也不会让她受半分委屈。然而,因何而崛起,往往也因何而败落。
景隆四年(710年)六月 二日,唐中宗突然驾崩。史书中记载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合谋下毒,而今学界又提出了几种猜想,如中宗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、安乐公主与附马合谋下毒等。总之,中宗之死极其突然。
韦皇后一边扶持中宗唯一留在身边的皇子李重茂登上帝位,一边将自己的娘家人安插到禁军和朝中重要岗位上。韦皇后的亲兄弟们已被诛杀,因此她所用之人都是韦氏宗族中的子弟,其中有些已成为驸马,如定安公主的驸马韦灌、成安公主的驸马韦捷。所以论辈分,他们也是韦皇后的女婿。
至于宫里宫外的权谋、遗照等事,暂且不细述。总而言之,场外的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反应神速,发动唐隆政变,诛杀韦皇后、安乐公主及其党羽,并将相王李旦扶上了皇帝之位。
韦皇后就此落幕。当初依附于她的人,有的被清算,有的则赶紧 与她撇清关系。郕国夫人王氏的丈夫陆颂早已去世,得以逃过清算,也无需刻意避免关联了。
至于崇国夫人本人的结局,则无可考。
李邕与窦怀贞,一个是崇国夫人的丈夫,韦后的妹夫;一个是莒国夫人的丈夫,韦后的“阿㸙”。
他们如何摆脱困境呢?
他们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——手起刀落,斩去了妻子的头颅,然后,各自将头颅献了出去。
就是如此直截了当!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股票配资平台口碑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
韦皇后韦玄贞韦后李显窦怀贞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